膚質白話文2 沒有外油內乾肌

上次Hero用白話的方式,說明了四種膚質(中性肌、乾性肌、油性肌、混合性肌)以及兩種常見的肌膚症狀(敏感肌、過敏肌),很多網友紛紛私訊說我漏了一種膚質→外油內乾肌(皮膚很油卻脫皮的狀況)。其實,根本沒有外油內乾這種膚質,外油內乾就是不健康狀態的油性肌

油在哪?

皮膚的油來自真皮層位於毛囊旁的皮脂腺,皮脂腺會受到環境的溫度、體內的荷爾蒙、生活作息、飲食等因素影響,改變分泌油脂的多寡。適當的油脂會與汗腺分泌的汗水形成皮脂膜幫助肌膚達到鎖水的功用,而皮脂膜與存在於表皮細胞間的細胞間脂質又有不同的保濕機制,前者(皮脂膜)以閉塞的方式減少水分散失,而後者(細胞間脂質)則是增加表皮細胞的緊密性減少水分散失,兩者都是肌膚天然保濕作用,然而常常會讓人感到油光滿面的油則是來自於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乾在哪?

肌膚出油量多,理論上鎖水的能力就足夠,但若還是會有脫皮的狀況產生,究竟是什麼問題呢?

過度清潔: 油性肌膚的人常常會因為皮膚太油,選擇去脂能力過強的清潔劑或是過度頻繁的使用清潔劑洗臉,造成皮脂膜受損導致水分容易散失而造成脫皮,然而皮脂膜還是不斷的分泌油脂,就造成了外油內乾肌。

• Hero說: 避免使用清潔力過強的清潔劑與過度頻繁使用清潔劑洗臉,就可以改善脫皮狀況,若是覺得臉油可以用吸油面紙按壓擦拭或是清水洗臉,都是減少油光的好方法。

皮膚疾病: 脂漏性皮膚炎、濕疹等等疾病,都會造成皮膚發炎而導致脫皮。

• Hero說: 皮膚疾病當務之急就是進行治療,先把疾病控制住,再進行保養,讓肌膚變健康。脂漏性皮膚炎是皮屑芽孢菌滋生所致,皮屑芽孢菌以油脂為食物,所以在治療期間要避免含有油脂的保養品,以免造層反效果。

看完以上說明,是否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沒有外油內乾肌這回事,皮膚的保溼能力,與皮脂膜、角質細胞間的天然保濕因子及細胞間脂質有關,皮脂腺分泌的油脂量與皮膚保水度沒有一定關係,皮膚不會因為乾燥而分泌更多油脂,而環境的溫度、體內的荷爾蒙、生活作息、飲食等因素影響還比較大,皮膚很油但卻脫皮,趕緊檢視一下原因是過度清潔還是皮膚疾病所造成的。

arrow
arrow

    大雄 H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